淚水止不住地往外湧,劉媛(化名)用手背擦去,又溢出來;換一隻手再擦,前方的的紅綠燈還是在瞬間又模糊了……。淚水弄濕的方向盤在打滑,彷彿她的心,有些失控。「我一直隱藏真實的自己,感覺越來越難活。」早晨出發前,在外地上大學的兒子發短信給她,說自己是女孩,要做變性手術。「莫非這就是兒子患憂鬱症的原因?莫非這就是她曾想自殺的原因?」劉媛不勝悲慟……。
孩子「出櫃」,父母「入櫃」
據蓋洛普調查公司統計,在2016年,美國同、雙、跨(LGBT)群體約1,100萬,其中18至36歲者佔美總人口比例的7.3%,遠高於各年齡段平均值4.1%。亞太裔泛同性戀群體佔人口總數4.9%,可以想到華人年輕人中泛同也不少,這意味著不少父母在經歷劉媛的掙扎。
孩子出櫃,帶給父母的挑戰巨大,許多人感到驚雷轟頂,震驚之餘,是難以置信、憤怒、焦急、悲傷、痛心、內疚、羞恥、無措、擔心、害怕、自責……等等,五味雜陳。許多華人父母把這視為「 家醜」,捂在心裡,暗自傷痛,在不同程 度 上 減 少 了 社交,甚至退出了一些社交圈,形成下列孩子「出櫃」,父母「入櫃」的一些現象。
「你晚上在高速公路上撞到過鹿嗎?我就是那鹿,身體被撞飛了出去,靈魂還罩在車燈裡面,不知所措⋯⋯身心分家,找不到方向。」
「我太意外了,出櫃的人不都是別人家的嗎?怎麼我的孩子也是?我感到吃驚、羞恥、擔心⋯⋯人們怎麼看他,教會會怎麼對他?我們是哪裡做錯了?」
「我與孩子的關係很緊張。我真是造了甚麼孽呀,我上輩子做錯了甚麼?」
「都是我老公(老婆)的錯,如果他(她)不⋯⋯那麼我們的孩子就不會這樣!」
「我好擔心,孩子會面對很多拒絕和傷害;我也不知道怎麼辦,畢竟這是違反自然的。」
「教會好些人對我們的態度改變了,有些家長不敢讓他們的孩子接近我的孩子,怕學壞了。」
「我不想見任何人,不想接任何人的電話,我無法回答熟人問我『你的孩子怎麼樣』這類問題。」
……
孩子出櫃,在相對保守和傳統的華人家庭,帶來的情緒暴風席捲全家,若處理不當,親子關係、夫妻關係都會惡化,孩子更深陷抑鬱中。那麼父母在情緒上「自身難保」的情況下,該如何回應孩子出櫃的問題?
這裡是幾點建議:A.穩住自己;B.回到根本;C.處理情緒;D.選擇首保;E.了解學習。
建言A 穩住自己,深呼吸!
孩子出櫃是巨大事件,影響深遠,父母感到震撼、驚駭等強烈情緒,實屬正常。
你其實是處在危機狀態中,而上帝給人的本能應急模式有三種:打,逃,呆。這些大腦反應完全自動化,目的皆在確保你的安全。
但有些局面需要人超越自動模式,最大可能地發揮感性(愛)與理性(智慧)的力量。孩子出櫃就是這樣的時刻,打―譴責、絕交等,逃―不面對,呆―不知所措,都不可行,它比任何時刻都要求父母以最有建設性的方式來與孩子互動。而自動應急模式下,人的理性思考能力會自動降低。
因此,父母首要之務是穩住自己,讓理性能力回來,不要衝動。你的孩子,你與孩子的關係,都值得,且需要你以較佳狀態來面對。
那麼具體怎麼做呢?
最簡單又有效的方式是先做深呼吸。呼吸是上帝賜的生命禮物,深呼吸是對這禮物的深度使用。它重啟讓人鎮定的副交感神經系統,讓它主導生理狀態,使人恢復腦力來情理交融,面對挑戰。
除了一般深呼吸,若可行,還可做深而長的腹式呼吸,鼻進口出,注意氣流如何進鼻出口,均勻有度地重複十次,或直到你鎮靜下來。
這正是劉媛所做的。她將車停在路邊,用深呼吸平息情緒的風暴。之後,為母的智慧如一朵荷花,從波光粼粼的心湖冉冉升起:即使自己在背後痛斷腸,也要讓兒子知道媽媽的愛沒有改變。所以立刻發短信給兒子:「寶貝,謝謝你告訴我,謝謝你的信任。老實說,我很吃驚,很意外。給媽媽一些時間來消化這個消息好嗎?我愛你,一如既往!」兒子回說:「好。我也愛妳。」
劉媛做了初步的愛的回應,與兒子保持愛的聯結,也獲得時間來進一步安頓自己紛亂的心。
建言B 回到根本,問自己!
回到根本,其實就是回到為人父母的初心。初心就像北斗星,若在人生的叢林中繞迷了路,只要抬起頭來看到它,就能超越叢林,辨認出方向。成年孩子出櫃,如果你心亂如麻,不妨問自己下面幾個基本問題,回到初心:
Q1. 兒女除了是我的孩子之外,他/她更加基本的身分是甚麼?
Q2. 我對孩子的最大心願是甚麼?為甚麼?
Q3. 作為父母,我在成年孩子生命中的責任有哪些?
Q4. 以上三個問題的答案,在我面對孩子性傾向這件事上,分別意味著甚麼?
幾經思考、追問和探索,劉媛澄清了一些思想,這樣回答這幾個問題:
A1. 孩子除了是我兒子外,首先是有獨立人格和生命權利的個體,他是他的思想、情感、情緒、身體,以及過去、今天、未來的管理者,他有權為自己的一切做決定,也有責任和權利來承擔這些決定所帶來的後果,像我一樣。
在性傾向這件事上,儘管我不明白,一時也不能完全接受,但我意識到就目前而言,這是他生命構成的一部分,我當接納他的感受、他對自己的認識、他為自己做的決定。在這樣的基礎上,我可以提供意見作為他的參考,包括鼓勵他在困惑和困擾中尋求專業的幫助。至於如何發展,能不能改變,決定權不在於我,在於他自己,在於賜他生命的上帝。
A2. 我對孩子的最大心願是他能生活幸福,有生命活力,對社會有貢獻,因為我愛他。我意識到他幸福不幸福不是我定義的,該由他自己來定義,就像我幸福不幸福,只能由我來定義。只有當他能活出生命力來時,才可能對社會有貢獻,困陷憂鬱狀態的他難以發揮出潛能。
這在性傾向問題上,意味著我不能以「希望他幸福」、「為他好」的名義,來要求他按我的「幸福」標準去生活。他有權利與我的期待不一樣,有權利過他自己的生活,就像我一樣。
A3. 孩子成年後,我還是他母親,他一輩子都是我的孩子。我的責任是愛他,竭盡所能協助他在生活的河道中渡過險灘和激流,但我不是他生命之舟的舵手,他自己才是。經歷痛苦與喜悅、失敗與勝利,都是他生命的權利。具體到性傾向這件事上,這也是他的一種航行,他是主航人。我要學習放手,單單愛他,力所能及地幫助他,讓他為自己負起責任,並相信他能負責,就像我一樣。
想清楚這些問題,劉媛在如何對待兒子的心態上進一步清晰起來。
建言C 處理情緒,找幫助!
孩子出櫃引爆的強烈情緒,在許多家庭如同暴風,如同巨浪,是正常的。可是,巨大的情緒能量往往使人訴諸攻擊性言行,無論朝向自己,還是朝向孩子、配偶、社會,對回應孩子出櫃的挑戰而言,不僅於事無補,反而火上澆油。
許多人將處理情緒理解為「壓制情緒」、「忍住不發作」,其實這不是處理,是簡單粗暴地鎮壓。情緒有一個特點:不能被鎮壓。它其實是一種心理能量,可以疏導,可以轉換。若是單純壓制,只會將它壓縮在心中或身體,遲早會改頭換面地冒出來,如怨恨、無望等心理,甚至抑鬱、頭疼等疾病。不滿與抑鬱可能如瘴氣瀰漫在家中,不少夫妻互相指責,導致婚姻危機。
那麼,如何才能有效處理情緒?
其實,前面兩點―深呼吸讓自己安靜,回到為人父母的根本―已經含有情緒處理的效果,深呼吸是暫時緩解,回到根本則有長遠的意義。除此之外,還需要一些方法來有效處理情緒。
1. 承認情緒的「合法性」。這其實是合宜處理情緒的前提。許多人,尤其是男人,很難接受自己有某些「軟弱」的情緒,覺得有違男子氣概。這是文化的偏差,情緒乃是一種生命信號,人人皆有。對真實感受的拒絕,往往導致真實情緒不能得到合適的處理。
2. 擁有情緒。別人之物,我們無權處理;自己之物則可以。在情緒上也同理,承認自己有情緒,不急著扔掉或打壓,而是去擁有它。有擁有權,你才有處理權。擁有情緒可以通過不帶論斷地感受它在身體上的體現來完成。
3. 覺察情緒的根源。看到這裡你或許反彈:還找甚麼根源?根源不就是孩子出櫃嗎?其實不是,根源在於你對孩子出櫃的看法,而非出櫃本身。情緒後面的老闆是思想。
例如,一位父親非常憤怒,認為孩子出櫃讓他感覺羞恥,無臉見人。後面的思想是:孩子的性傾向不符合傳統的道德倫常,是「丟人現眼的事」。當我與他探索這個思想時,涉及了幾個問題:甚麼是道德?判斷道德的標準是甚麼?誰制定這些標準?這制定者有甚麼樣的資格等等。這些探索讓他安靜很多,情緒動盪大幅減輕,從而為他自己、為他與孩子的關係,開啟溝通互動的管道、更進入思想的交流與探索。
4. 對自己的情緒負責。既然是你的情緒,你要對它負起責任,作情緒的主人,好好檢視情緒後面的思想是否合理,而不是讓孩子、配偶等來為你的情緒負責,或為之付出代價。要相信,孩子不是故意來氣你、傷你或辜負你。
由於當局者迷,在孩子出櫃造成的巨大衝擊下,父母若願尋求合適的幫助,是對自己,也是間接對孩子雪中送炭。
劉媛選擇的幫助有三方面―支持小組:得到心理理解,感覺不孤單;信仰:得到精神力量;生命教練:得到綜合援助,大幅度縮短痛苦時間,儘早得到清晰的思路和行動的方向。
建言D 選擇「首保」,愛最大!
孩子出櫃成為家庭危機,這時可參考應對急性危機的策略,不求「面面俱到」,但求「保住至要」。例如,火災突發時第一要帶走甚麼,你我都會按心中所愛做出選擇。在孩子出櫃這件事情上,可參考同樣的思路,父母要問問自己:這時最想要保住的是甚麼?
面對這個問題,劉媛選擇了兩「保」:
保住孩子的性命:「如果外面拒絕我兒子,而我也拒絕,那麼他能去哪裡?這不是把他往絕路推嗎?把孩子往絕路推是愛孩子嗎?」
保住與孩子的關係:「關係在,我可能還有機會幫助他;要是關係不在,甚麼都免談。」
一對父母在孩子出櫃後,因基督信仰更添痛苦與糾結,認為上帝一定對孩子很生氣。在懇切禱告後,他們得到平安,選擇保住愛,因為律法的總綱有兩條:愛上帝和愛人如己。再精簡就是一個字―愛。 具體如下:
一如既往地愛孩子。
幫助孩子繼續愛上帝。我們確知愛世人的上帝是愛我孩子的;重要的是,孩子也要愛祂。愛上帝其中很重要的部分,是清楚、深刻地認識祂、尊榮祂。父母按著真理活出恩慈,可以成為孩子愛上帝的榜樣。
繼續注重孩子的品格:是否愛人。
如果問一個家中甚麼不嫌多?這個世界甚麼不嫌多?那麼答案一定是:愛。
愛是有具體方式、具體表現的,當孩子出櫃,你回應的方式會是甚麼?你會對孩子表達出那首要、最大又不變的愛嗎?
選擇愛,在當前一些情景下,許多父母可能感到孤獨,但愛如明月出天山,在蒼茫雲海間讓孩子抬頭可見,伴隨孩子走過靈魂的黑夜。
建言E 受教學習,不嫌遲!
當孩子出櫃的急性危機緩和下來後,父母要對自己的態度有一定的「底氣」。而底氣,來自情與理的融會―父母必須教育自己,在性傾向問題上有比較前沿、全面的認識。LGBTQ相關問題不簡單,涉及很多層面,如果簡單化對待,可能帶來悲劇性結果。
孩子出櫃,父母的態度至關重要。許多研究都發現,LGBTQ青少年的抑鬱率和自殺率都比一般同齡族群高一至三倍,其原因不是性傾向,而是因為性傾向而遭致的對待,如霸淩、歧視、孤立、棄絕等。其中,家庭對他們的態度舉足輕重。
然而,家人,尤其是家長,是否願意為愛兒女的緣故,在走過初期難免的震愕傷痛階段之後,有如進到一處全新的生命課堂,以謙卑的態度和格外的努力來學習了解、挽回、關懷、輔導之道呢?這是每位家有「泛同」兒女的家長們都必須面對的極重大抉擇。 (編按:「真愛」關心您與您一家。請參閱本期P12資源篇,採取實際行動,且戰且學,有伴同行。)
作者李文屏老師為美國認證高級生命教練,亦為基督豐榮團契文字及傳訊主任。歡迎聯繫sophia@betterlivingcoach.com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