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關係中,有矛盾是正常現象。矛盾發展不外乎三個方向―激化、弱化或轉化,其中最好的是轉化。轉化能建設關係,撥亂取正、荊中探珠是一種有效的方法。
不問「為甚麼」,專注「要甚麼」
亂,指情緒與關係的糾纏、混亂。家庭關係不像其他關係,在困難家庭關係中,人往往拿不起,也放不下,心念膠滯在「為甚麼」上,腦中不斷上演發生的畫面。而「為甚麼」的答案又往往複雜,在家中追問為甚麼,有點像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,糾結不清,容易陷於指責,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,甚至讓問題複雜化、惡化,所以才有「清官難斷家務事」之說。
而撥亂取正,就是在一團亂麻的情緒中找到正向的意願,從那裡出發,刪繁就簡,不問「為甚麼」但問「要甚麼」,直入「主題」―開始建立關係。
怨氣冲天一老媽
例如,有位母親,與上大學的女兒小華發生衝突,小華一氣之下離家出走,華母嚇壞了,又是打電話又是開車去找。等女兒回來後,華母也由驚嚇變成憂憤:「這丫頭就是一頭白眼狼!我甚麼都為她著想,只希望她好好讀書,畢業了好自立。可是她課都不好好選!為了選課的事,我追了一次,又一次,結果皇帝不急,急死太監,到頭來還是拖到最後一天!你猜怎麼著?她在候補名單上排隊排到三百多名後面!!那不就是沒希望了嗎?我那個氣啊!」
「可我也考慮是新冠疫情期間,大家都不容易,所以克制了我的氣,就說妳怎麼不早點選?為甚麼非要我管妳而妳卻又總是不聽?她就發作了,跑出去了!你說我這女兒怎麼啦?還是我這個老媽有毛病?怎麼一句話都說不得了?我這麼為她好為她急,她怎麼就不明白呢?我怎麼會生出這樣的女兒?……」
華母的怨氣不小。事實上,因愛生怨的父母不在少數,許多青少年的父母都一肚子苦水,還有一肚子「為甚麼」,搞不懂自己的孩子究竟怎麼啦。
正向「手電筒」
那麼,這樣情況下的「正向」是甚麼呢?
在交談中,我發現華母除了這一次「差點被氣死」,一些前塵往事,還有圍繞女兒發生的家庭成員之間的摩擦,以及尚未發生的災難―女兒將來無法畢業,找不到工作等……,都糾結在一起;過去、現在和未來的矛盾與憂慮,像個首尾相接的圓,翻來覆去說不完。這是情緒淤積過久及問題複雜化的一個表現。不過,其間藏著「正向」―她渴望與女兒有溫暖的互動。
與她確定了這一點後,我就協助她從抱怨中轉身,直奔這個目標去。這就是撥亂取正―撥開亂麻,直取正向。
「轉身」是通過提問來完成的。提問就像舉起手電筒,將華母的注意力引向具有建設性的方向:「妳所希望的與女兒互動的情形是怎樣的?」
「我當然希望我們不要像現在這樣,一說話就煩,就杠上了,要麼吵,要麼出走。其實女兒這麼大了,妳說如果我們可以像朋友一樣多好……起碼得尊重我這個當媽的吧?不能連一句批評的話都不能說吧?經不起一句批評,以後怎麼在社會上生存?誰會像我一樣遷就她?……」
華母怨氣未了,身轉了一半又回頭看舊事,我就繼續往正向打「手電筒」:「妳希望與女兒像朋友一樣互動。那麼妳對朋友關係的理解是怎樣的?」
「我的理解是,彼此尊重,相互幫助,有事情彼此出主意,彼此打氣,凡事有商量……」華母說。
「轉身」後的省思
這時,華母已經完成了「轉身」,將注意力放在如何與女兒建設朋友關係上。於是我們對以下問題做了探討:
1. 「彼此」、「相互」的含義。華母說:「要相互,就是不能只是我尊重你,但你不尊重我;我為你著想,你不為我著想,也不為自己著想;我給你出主意,你卻愛理不理……」
2. 她的「彼此」度、「相互」度如何。這是一項自我評估,她發現雖然希望與女兒是朋友關係,但在實際互動中,她却以號令式、追責式居多,不怎麼像朋友。這個發現讓她很驚訝。而覺察,是改變的開始。
荊中探珠有門徑
荊中探珠,即在荊棘中看見珍珠―關係中的好元素,並將它取出為用,構建關係。
上帝按祂的形象造人,賦予人相當的內在資源,讓人有能力在關係中擁有珍珠時刻―和諧愉悅的時刻。在矛盾關係中通常也有這樣的時刻,那就是我們要探之珠,讓它成為更多珍珠時刻的種子。
華母與女兒並不總是吵翻天。當我們尋寶時,她想起了幾次與女兒的朋友式互動,其中一次是這樣的:那時她生病臥床,女兒主動做飯,端水伺藥,問寒問暖,她覺得非常溫馨,第一次覺得在丈夫去世後,得到「有依靠的感覺」。她感謝女兒的體貼,也分享了對華父的思念。母女相擁而泣,彼此安慰打氣,彷彿世界上最好的朋友。
這個珍珠時刻讓華母的心充滿對女兒的愛,這愛不是凌厲含怨的要求,而是一團溫暖。探到了這珍珠時刻,下面要做的是將珍珠取出來,即這個時刻對她建設與女兒的關係有何啟發?如何運用這些啟發?
亦母亦友
華母得到的啟發是:
1. 不強勢,甚至袒露自己的軟弱和對女兒的需要時,彼此更容易像朋友。
2. 鼓勵孩子時,更像朋友……以前要求女兒比鼓勵多。
3. 對華父的愛是她們共享的紐帶。
她對這些啟發的運用:
1. 要更加尊重孩子,不能強勢要求,而是商量,提建議。
2. 聚焦女兒長處和已做出的努力,以鼓勵為主。
3. 設法幫助女兒將對爸爸的愛變為建設生活的力量,並尋找其他與女兒的共同點。
現在,華母與女兒關係有極大改善,既有母女情也有朋友情,對女兒的幫助也更能到位、更有效。
牙齒有時會磕痛嘴唇,家人之間有摩擦很正常,重要的是如何面對。願你在家庭矛盾中能撥亂取正,荊中探珠,建設關係,享受家的美好。
作者李文屏老師為認證生命教練(betterlivingcoach.com),亦為基督豐榮團契文字及傳訊主任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