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第118期- 主題企劃-實作篇 : 同舟共濟,逆境突圍


職場上和家庭中本就充滿了考驗,若是養兒育女的職場人(尤其是職場媽媽),往往家務繁瑣、財務開銷大,剛覺得教養得心應手,就發現孩子已經長大,又得修正做法了。

這時,若外部環境引起額外衝擊,那可真是雪上加霜。像是疫情中學校暫不開放,家長除工作以外,還得負起保姆、老師兼家教的責任;又或者業務量加重、被迫留在不喜歡的職位,甚至失業,造成財務困難。種種情況,該如何應對,才能在波濤洶湧中,輕舟能過萬重山?以下是四位過來人的睿智建言―


建言之1. 潘曉玫:為居家生活立界限

如何兼顧工作、家事、教養,還能心情愉悅,自得其樂?即連平時也已經千難萬難,更別說外部環境陡變,大大加重既有的責任。

美國新冠疫情期間,先生每天仍得出門上班,而我們公司推出優退計畫,人員遇缺不補,業務量加重。我很慶幸能在家上班,但一對學齡兒女在家上課,免不了互相干擾。這種情況下,當務之急,是為工作的時間與空間設下界線。

我以臥房為辦公室,若需聚精會神,或有重要會議,就貼好海報「安靜!」「禁止進入!」關起門來禁絕一切干擾。這段時間兒女凡事得自行設法解決,或是打電話給爸爸。當工作游刃有餘,生活壓力就減輕了大半,家事早做、晚做或乾脆不做,都只是自己家裡的小事。

至於教養兒女,也照樣設下界限,見招拆招。首先,為螢幕時間設下界限,因為重度使用電子產品,兒女一時安靜,長期下來卻會越來越躁動,越來越依賴電子產品。孩子沒事做怎麼辦?我鼓勵他們彈奏樂器、畫畫、設計勞作、寫日記、創作故事及詩歌,孩子天生創意十足,只等人給他們機會。

其次,是為運動、家事與功課設下界限,其中以運動最重要。學齡兒童精力旺盛,若不消耗精力,非常難以管教,不是跟父母處處作對,就是跟手足大打出手。打球、跳舞、游泳、跑操場、溜滑板、騎腳踏車、登山健行,或在附近公園跟鄰居孩子玩耍,只要做好防護措施,都可以邊運動邊增進人際互動,讓兒女身心健康。

家事繁重,身為家中一分子,兒女當然可以幫忙,只要父母願意放手教導,一回生二回熟,小學生也可以料理許多家事。孩子習得生活技能,父母下班後也可稍事喘息,即便只是不用洗碗,改成出門散步,壓力也會大大減輕。

華人家長一般不會忽略孩子課業,不過,我認為課業相對較不需要父母花時間。應當教導孩子自行負責功課,練習自主學習,享受獲得新知識、新技能的樂趣。

當全家身心靈群平衡兼顧,同心協力,必能共度難關。


建言之2. 王蘭馨:尋求援手,知所先後

如何化解公私兩忙、心力交瘁,卻得不到家人支持而產生的負面情緒或關係張力?

新冠疫情期間,長輩擔心染病,中生代擔心飯碗不保,孩子無法上學,兼之社會動盪,中美關係緊張,內外環境的不安定,真讓人身心俱疲。

當大家都同樣承受壓力,彼此間怎麼互動就非常重要:回應得好,可以相互成為祝福,關係更加親密;回應得不好,可能相互成為重擔,造成關係破裂。但困難是暫時的,關係是永遠的,不是嗎?如果因為一時的困難造成永久的裂痕,那可真是一輩子的遺憾。

當筋疲力盡的時候,期待配偶、父母、手足伸出援手是正常的。不過,家人也可能心有餘而力不足,當他們無法協助,失望也是很正常的。而失望的時刻最是關鍵時刻,怎為回應能決定彼此今後的關係。

有一回,我請成年兒子幫忙,提了好幾次,事情都沒做好,情急之餘,不免責怪起來,導致雙方不快。幸好平時兩人關係融洽,溝通之後,兒子才說:「妳知道嗎?媽媽,我最近身體一直很不舒服,工作上也面臨很大的考驗。」待兒子細述近況,我禁不住自責,身為母親,沒有先問兒子近況,就先交代事情,還責怪他沒把事情辦好。

有需要時,我們可能很焦急,很希望家人幫忙,因此軟硬兼施,或自怨自憐,或責怪對方自私。在這種情況下,對方會怎麼回應呢?可能對方就幫忙了,但是被迫接受,心裡懷怨;也有可能對方不幫忙,而我們自己嘴裡不說,卻把氣悶在心裡,積怨日久,腐蝕關係。這都會讓人掉入一個陷阱,就是放大自己的需要,加重對家人的期待,而雙方關係也越來越緊張。

情緒轉換繫於一念之間,看事情角度不同,想法就立刻轉變。聖經說:「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。」照顧家庭、孩子,是自己的責任,家人的支持和幫助是恩典,不是應該的,該當心存感激,而非視為理所當然。

更進一步來說,「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。」處逆境時逆向操作,能力範圍內先主動關心,簡單的像是為家人禱告,或是代購送上門的晚餐,舉手之勞,也能成為家人的支持和代禱者,家人也因此更願意彼此關懷、伸出援手,產生正面循環。

向人要,不如向上帝要;與其期待別人給予,不如成為給予的人。


建言之3. 邱偉榕:認清工作的目的與意義

倘若疫情後經濟不景氣,就業不易,偏偏又卡在不喜歡的行業裡,如何在不喜歡的工作中找到意義?

人人個性不同,了解自己的天賦,找到熱衷的志業十分重要。不過,許多人並不清楚真正喜歡的是甚麼,而且即使是現在喜歡的職業,也可能仍需隨人生階段調整。例如,我以前跟太太同在航空公司任職,可持免費機票出國,增廣見聞,非常喜愛這份職業。不過雙方年資增加後隨職務調動,造成夫妻孩子分離,因此雖然喜歡,也非換跑道不可。

如果不喜歡現有的職位,先分析原因為何。是因為職務內容與個性衝突嗎?比如說,如果生性內向,可能就不適合業務類的職位。或者,是因為不熟悉這個領域嗎?進入一個新的行業或領域,剛開始壓力很大,只要認真學習,就可隨著時間改善。還是,與同儕和老闆的相處問題?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,對目前職位不滿意,有時不是因為職務本身,而是起因人際關係,需由人際關係方面著手解決。

工作的目的與意義是甚麼?有人是為了家庭,有人是為了自我實現。好比我剛到美國時,選擇跨行進入電腦軟體領域,是因為容易求職,所以為了家庭而做出這個選擇。就算現有職務本身不完全符合天性,也可以尋找成長歷練的機會。例如我早期隸屬資訊部門,處理完分內任務後,就到其他部門見習,在生產線、倉庫、專案管理部門等都歷練一番,於是在2008年經濟蕭條、公司裁員時,反而脫穎而出,逆勢晉升至部門主管。

即使有不喜歡的工作,也可以有喜歡的生活。無論是結識同事,或經營下班生活,都不用把上班的挫折帶到下班後的生活當中。

對基督徒來說,職場還有另一層含義:職場即禾場,無論做甚麼都要打從心底,像是為上帝而做,因為工作也是上帝對人生計畫的一部分。聖經記載約瑟早年在埃及為奴,每一份職責都盡力而為、表現傑出,最後成為埃及宰相,上帝也透過他拯救以色列全家。同樣,即使現在擁有的工作並不是最滿意的,也當知道上帝能透過它,賜福我們的生命。


建言之4. 王俊生:「荒年」中仍投資於永恆

當經濟嚴重不景氣,失業率飆升,裁員、減薪、縮減工時,波及家庭財務,收入頓減,但生活費用卻難以降低,這時該如何應對、如何理財?基督徒又該怎麼奉獻?

疫情中這種特別時期,應注意並申請相關紓困方案。同時,也要注意經濟蕭條時期不減反增的機會,例如疫情期間,雖然大部分企業受負面影響,但少部分行業如亞馬遜等電商,沃爾瑪等零售雜貨,CVS等藥局,都新增大量就業機會。最後,如果整體收入仍是比以前少,那就要調整生活方式,量入為出。

記得當年新婚蜜月過後,我第一件事就是做家庭預算。當時還在讀書,只有一份微薄的薪水,但兩人仍然決定先什一奉獻,留下一點點儲蓄,餘下的量入為出,至今從未缺乏。其實,人一切所有的都是從上帝來,我們只是暫時作管家,離世時甚麼也帶不走;人的數學是給出去就必減少,但上帝的數學卻不一樣。

對於奉獻,聖經記載以色列先祖亞伯拉罕說:「上帝必自己預備做燔祭的羊羔。」上帝會親自預備奉獻所需的,並給人親身經歷祂的機會。我當年離開臺灣前定意要奉獻教會建堂基金,但接下來有層出不窮急需用錢的地方。我不斷向上帝禱告,不久後公司會計通知我領取一筆獎金,是建堂奉獻的三倍;赴美之後,另有建堂奉獻的機會,當時我仍半工半讀、經濟拮据,但依然向上帝禱告,結果公司由於營運良好,三年來第一次發員工獎金,比建堂奉獻多出數倍。

根據親身經驗,我可以很肯定地說:「我不知明天將如何,但我知誰掌管明天。」

本文整理自2020年10月24日首播的真愛雲端學園座談會。請掃描QR code觀賞「職場與家庭,挑戰與對策」YouTube視頻。


本會職場家庭事工,樂意與各地教會及真愛分會共享理念、策略與資源,請掃描QR code了解詳情。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