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#麥小瑩
想幫助孩子追求才藝成就時,如何以親子關係的和諧為前提?本文將從「觸類旁通培養品格」、「三思而後學」、「何必劍拔弩張」、「親子雙贏最上策」等角度來與您分享。
「啊⋯⋯」電視裏外的觀眾不約而同地扼腕長嘆。
200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 會在美國猶他州首府鹽湖城舉行,二月二十一日晚上,千萬人矚目的花式溜冰決賽登場。
眾家看好的冠軍候選人關穎珊(Michelle Kwan)在躍空三旋跳著地時,竟沒落穩,幾乎摔了一跤,好在她及時伸出右手撐地,挽回了平衡,並立刻起身繼續滑完全曲。
關穎珊的遺憾
關穎珊七歲就嬴得洛杉磯南灣區溜冰冠軍,十三歲成為奧運的候補代表,十七歲嬴得奧運溜冰銀牌,也榮獲四屆世界花式溜冰冠軍及六屆美國冰后的頭銜。
但這回的冬季奧運,她在眾人的高度期盼和媒體的壓力下,賽前幾天都沒睡好,使得多年的苦練在四分半鐘內功虧一簣!
根據時代週刊三月四日的報導,這位常保持甜美笑容、深獲美國民眾喜愛的冰壇佳人,當晚手持銅牌、雙眸含淚地說:「我今晚真不對勁⋯,我只想帶面金牌回家!」
失掉金牌,不但關穎珊自己懊惱不已,也讓全美國的支持者惋惜,尤令許多華人不忍接受這事實。因為她不僅是美國的冰后,也是華裔的驕傲,更是家人的寶貝。
據說父母為了培植她,一度變賣房產,因為請名教練的學費是每二十分鐘七十五美元。她母親自從女兒一開始學溜冰即陪伴在旁,常常開車長程接送,自己則深居簡出。她父親在前幾年提早退休,專心協助女兒練習。
因為女兒喜歡溜冰、也有天份,關穎珊的父母親忠心耿耿地陪孩子一起付出了龐大的時間、精力。關穎珊有今天的成就,不得不歸功於雙親的支持與鼓勵。
然而,她在萬眾期待下所承受的壓力,以及在多年練習、出賽、練習、出賽反覆循環背後所付出的高昂代價,恐怕不是一般兒童與青少年所能承受的。
重大的抉擇
其實才藝出眾的華裔很多。自五○年代起,在北美華人家庭中,「送孩子學才藝」已蔚為風氣,幾乎家家的兒女在高中前都學過不同的才藝。尤其在琴藝演奏會上,華人子弟的出席率相當高。
才藝教育如此普及,除了表明華人父母對兒女的高度期望與付出,也在相當程度上成為父母昭示自己已在海外安家立業、生活小康的證據。
然而,孩子是否都適合學才藝?若不學,是否就一定會「輸在起跑點上」?若要學,該學什麼才藝?才藝成就與親子關係孰重?請看專家們及過來人的探討分析。
◆觸類旁通培養品格
孩子為什麼要學才藝?掌握了正確的 機與目標,才能讓才藝豐富人生。
終生受用好品格 一、刺激左右腦並用 曾任台灣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第一小提琴手,現任南加州喜樂之聲音樂學校負責人的賴耿中牧師指出,學習才藝能刺激人的左右腦並用,現代音樂理論稱之為「莫札特效應」。因此學才藝有成的孩子,往往可以同時發展出其他專長。 例如:知名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的姊姊馬友乘,原先學小提琴,後來學醫。除了行醫,她也和學音樂的先生在紐約成立了一個青少年交響樂團,並在其中指導小提琴。
二、專注順服勤勉細心 賴耿中強調,孩子在學才藝的過程中,若能養成四樣品格,就是專注(心無旁騖)、順服(對老師和家長)、勤勉(持之有恆地練習)和細心(抓音或 作不馬虎),將會一生受用無窮。一旦具備了這四項品格,將來用在任何專業上都會成功。這些寶貴的品格,得來不易,需仰賴父母和老師不斷以鼓勵和愛來澆灌。
三、建立生活理念和生活態度
現居加拿大維多利亞城郊的雕塑家楊明忠認為:學才藝,最主要是學一種真善美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態度,讓孩子一生懂得敬神、惜福、愛物,並培養出終生受用的創造力、觀察力和鑑賞力,以致能享受生命、分享生命。
己立立人度一生
四、培養良好人際關係
在新澤西某社區作了多年籃球教練的郝祺表示,打球也是一種才藝,而且打球除了鍛鍊身體,也能養成運 的習慣,一生受用。再加上球隊成員的變 大,孩子學習結交不同的隊友,並從團隊的紀律與隊友的搭配中,彼此尊重,共同建立合作的默契。
教育心理學家張湘宜博士也同意,讓孩子學才藝不只是技能的學習,也操練人際關係的技巧。因為他們會在特定環境中遇到興趣相投的朋友,也被彼此激勵。
五、自我發展豐富人生 擁有大提琴、鋼琴和音樂教育碩士的葉靜蓉回憶:「我是從一台舊風琴開始練起的。那時學琴要坐很遠的車,媽媽以嚴慈並用來陪伴我,加上老師常常鼓勵,是激發我咬緊牙關、繼續努力的 力。」 「到了初中,開始學大提琴,有機會在樂團裏和別人一起拉,覺得很有趣,也聽交響樂,從此才開始喜歡音樂。」 但是,她學大提琴的過程並不順利。由於老師的反覆批評,令她產生很大的挫折感,甚至有八年都不碰大提琴。直到後來她靠著信仰的力量超越困境,原諒了老師,也體會到學音樂不但能自我發展(Self Development),也能自我豐富(Self Enrichment)。
◆三思而後學
「玉不琢,不成器」,是華人教養兒女的傳統觀念。但如果父母在 手雕琢之前,先仔細觀察手中的材料,就能知道「孩子適合學什麼才藝」。或者,更重要的,是知道「到底要不要讓孩子學才藝」。
本會特約同工、在芝加哥執業的臨床心理學家曾元惠博士說:「幼兒的學習興趣好比無際的天空,他們對任何事物都好奇、都有興趣。不妨讓幼兒在輕鬆自由的氣氛中多接觸不同才藝,當他們進入學齡時,自然會顯出特別的傾向。此時就可進一步選擇要學什麼才藝。」
因材施教 著有《創意媽媽 寶箱》一書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博士張湘宜,提供考慮讓孩子學才藝的家長們三個觀察學齡孩童才智傾向的角度: 1 觀察家族的背景和活 。 歸納分析父母的興趣和喜好、家族中曾有的才藝傾向或專業人士或從家庭常有的活 中也可以看出孩子的特長。 2 觀察興趣、 向、體能發展。 從心理學和醫學的研究可知,語言能力強的人,對美術、建築方面學得快;音樂能力強的,通常數學好。因為他這部份的大腦思維細胞較發達。建築包括美學和空間的運用,好比語言的表達需要起承轉合的架構。音樂則講究節拍旋律,它和數學的分數有關。 3 觀察是否具多項才藝。 有時孩子的才藝可能一靜配上一 。例如喜歡彈琴的孩子往往也喜歡球類運 ,因為彈琴用手、球類用腳,兩者往往相輔相成。
謀定而後
張湘宜也認為,家長最好徵求孩子的意見,並一同商量要不要學才藝。如果要學,該選擇什麼才藝?這樣將來遇到困難時,才不會一味怪罪父母,而學著對自己的決定負責任。父母也應當儘量做到:
♦認清方向
考慮清楚這是「課外活 」還是「專業栽培」。若是課外活 ,就要以孩子的快樂和家庭的和諧為主。若是朝專業發展,當然得對師資和學習的進度嚴格要求。
♦活用時間
以不造成孩子負荷過重為原則,不要每星期都排得滿滿的。若孩子喜歡學兩種樂器,讓他平時只學一種,到了暑假暫停,專心學另一種樂器。這樣交替式的安排可以疏解學習過度的挫折感。
♦善用金錢
以不超出家庭的經濟能力為原則。張湘宜是教育專家,也向來喜愛音樂。她認為小學五、六年級以前的學習屬於基礎的層面,家長不需特別重金聘請名師來指導。因為現在出版的音樂教科書,樂理和常識都寫得豐富而且清楚,聘請的老師只要教學紮實活潑、懂得常鼓勵學生,就能幫助孩子的學習進度。
拳術也是一種才藝
◆何必劍拔弩張?
有人說:「許多家長一廂情願地認定自己的孩子是天才,拚命為他們拜名師、安排比賽,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圓自己未完的夢。」
並非人人都是天才
目前在新澤西州中部帶領若歌青少年樂團的方玲玲,從小就喜愛音樂,六歲開始學琴,九歲就在教會大堂司琴。小學時被鑑定為天才兒童,由於父親執意要她以學科為重,遂放棄出國深造音樂的機會。
十二歲那年父親經商失敗,她被迫停學鋼琴。玲玲就一面複習從前學過的樂曲,一面從書攤借書自彈;後來家境好轉,又斷續地學了幾年。進了大學後雖然主修電腦,也選修爵士樂曲,來美留學時也是主科與音樂並修。
在十四年的斷續學習中,她雖遭遇經濟、環境的困難,但仍無法忘懷音樂帶給她的喜悅滿足。
然而,她卻坦率地指出,其實天才只要經過一兩次的比賽,就可以斷定出來了。而且有的比賽,一首曲子要花參賽者一年的時間來練習,若他沒有興趣,對家長和孩子雙方都是痛苦的經歷,也是無謂的浪費。
化「張力」為「助力」
若決定讓孩子學才藝,如何避免造成親子間的緊張關係?本刊綜合多位專家的意見,供家長參考:
♥設定合乎情理的學習目標
每當完成一個目標時,可以和孩子商量是否要繼續學。通常學完鋼琴樂理第二冊時,學生已能識譜唱歌,當他達到這目標時,就能體會到更高一層藝術的境界,也多半會要求繼續學習。
♥多鼓勵,少批評
老師一週只和學生見一次面,得靠家長恆常的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他們建立穩固根基。所以即使演奏時彈錯了、球賽輸了,也要讚許他們的努力,鼓勵他們再接再厲。
還有,父母要學著儘量不拿自己孩子和別人的比較,因為「比較」等於向孩子施壓。當孩子感覺到父母不能接納他的努力,就容易產生忌妒或退縮的心態。
♥和老師、教練溝通
這麼做,一方面明白老師的品格和教學方法,一方面了解孩子在這些才藝上的優 點和發展的方向。若不適合再繼續學下去,可以考慮別的樂器,或者他天生是打球的料子,從此專心打球也不遲。
♥建立健全的競賽觀
當孩子心智較成熟時,可以參加比賽,但要明白比賽必須付上巨大代價,需要下工夫專心準備。同時,比賽一定有輸贏,而且贏的不一定是你。父母和孩子都要事先承認並接受這個可能 ,否則若成績不如意,又搞壞了親子關係,豈非「賠了夫人又折兵」?
化「忍受」為「享受」 運 也是另類才藝。美國傑出的職棒運 員Jim Sundberg鼓勵父母參與孩子的球類活 ,如此不但能提供孩子愉快的成長經驗,也幫助他們建立健全的競賽觀。贏球並不是最重要的事,從失敗中學得教訓才是最寶貴的。還可以學習不把怒氣發洩在教練或裁判身上,並且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事情。 多位常帶孩子參加演奏(recital)或比賽的華人家長觀察到:在這類場合中,華裔孩子上場的表情多半嚴肅僵硬,台下的家長也一副「如臨大敵」的模樣;美國孩子就比較大方輕鬆,家長也是高高興興地觀賞。其實,若家長和孩子能了解演奏、比賽都是「學習」的一部份,自然就能享受其過程。
◆親子雙贏最上策
在E世代高科技的社會中,有許多機會和資源可以刺激或啟發孩子。海外華人社區中,由於圈子小,眾人聲息相聞,互相比較之下,許多父母認為不能讓孩子「輸在起跑點上」,希望以才藝、運 來培育孩子成為頂尖人物。
望子成龍望女成鳳
除了「輸人不輸陣」的比較心理,有些父母因幼年較貧乏,至今沒有一藝在身,希望藉孩子來彌補自己人生中的 撼,使自己彷彿能「再活一次」。
就像園藝家把熱帶植物放在一切都設定好的溫室(hothouse)中,許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,也把孩子放在高度壓力、高度控制的環境中,為他們設定的惟一目標就是「贏」。所謂"Winning isn't everything, it's the only thing!",因此要求孩子必須有最好的表現。
親子之間什麼最重要?
有些孩子確實沒有辜負父母的栽培。南加州華人社區中知名的郭雋律、郭雋音姊妹就是其中佼佼者。父母為了她們,從臺灣連根拔起移民來美,付上一切代價栽培,而她們果然出類拔萃,雋律獲南加大鋼琴演奏博士,雋音現任洛杉磯交響樂團專職小提琴手。聆賞過這對姊妹同台演出的人,無不歎讚:「此曲只應天上有!」
可是,絕大多數的孩子並非如此傑出,甚至有的孩子連「音感」都沒有,而父母卻強迫他們犧牲寶貴的童年和青少年時光在無止盡的練習上,是否值得?是否必要?
更何況在此過程中,孩子因壓力太大而產生情緒問題、甚至因情緒問題而影響身體健康的,所在多有。更有許多家庭因此而親子關係幾乎破裂。
值得欣慰的是,我們也看到一些因處理得當而親子雙贏的典範。
退一步海闊天空
真愛家庭協會會長葉高芳博士的獨子愷恩八歲時,開始學彈鋼琴。不料只學了一年,就怎麼也不肯再練習。任憑媽媽說破了嘴,列舉了學琴的千 種好處,他仍然心意堅定、不為所 。在「親子關係重於才藝成就」的認知下,也因實在想不出什麼要他非學不可的理由,他們就不再強迫兒子學琴了。
然而,從九歲到大學畢業,愷恩卻一直主 參加學校合唱團,再難的大曲也嚇不倒他,對音樂的鑑賞能力也始終維持著。在童年和青少年階段,他因不必應付排得滿滿的才藝課,有很多時間打棒球、踢足球、讀各類課外讀物、養許多寵物,常和貓、狗、小鳥玩耍。
大學畢業後,因為在教會帶領青少年團契,愷恩開始對吉他產生興趣,無師自通,經常用吉他邊彈邊唱帶領活 。影響所及,有多位青少年還向他拜師學藝呢!
葉高芳夫婦當初雖然沒有堅持讓愷恩繼續學鋼琴,但看到他在成長過程中生活豐富、生命充實、並不覺得人生中錯失了什麼,心中就不勝欣慰。
給兒女「根」與「翅」
葉高芳指出:兒女並不是父母的財產,只是上帝暫時交託給我們照顧栽培的,所以父母的任務,是發掘並發展兒女的潛能,而非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。
他強調:我們若能為孩子打下穩固的信仰基礎、給他們溫馨和樂的家庭,就是給了他們「根」;而在發掘、發展他們潛能的過程中,若能幫助他們懂得欣賞真善美、培養創意,就如給了他們一對「翅」。如此,雖然孩子不一定照我們為他們量身繪製的地圖來走人生的旅程,必定也能喜樂自在度一生。
作者 #麥小瑩 (為家庭主婦,相夫教子之餘積極參與文字工作,與夫婿郝祺育有三子,定居新澤西州。)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