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好男人酷老爸
四十出頭就當上加州一家大保險公司副總裁的林俊平(化名),並不喜歡被稱為「青年才俊」。不過他倒不排斥別人說他是「新好男人」,他總是儘量抽空幫太太做家事,每年必帶全家大小出外度假,熱心參與社團活 ?。作個二十一世紀新男 ?,他覺得還算差強人意。直到有一天……
「我好希望爸爸看到我在賣力表演!」
落荒而逃 那天,他剛從日本出差兩個禮拜回來不久,正和同事在外午餐,突然接到妻子十萬火急的求救電話。林太太是從修車廠打來的,她的車子出了點小毛病。「女兒一點鐘有牙醫門診,拜託你先到學校帶她,我會儘快趕到牙醫診所去。」
林先生雖然 ?般為難,但他一向疼老婆,只好匆匆向同事告退,跳上車子,向學校飛馳。 報上女兒姓名之後,那位祖母級的接待員拿起校內通話系統,笑容可掬地說:「請問你女兒是那一個老師班上的?」
「是強森太太,哦,不對,那是去年。大概是修斯太太,嗯,不,那是她幼稚園時的老師。我其實不太清楚……」林先生感到有點發窘。
「沒關係,告訴我她幾年級也行。」老女士好聲好氣地安慰他。
「二年級吧?不對,不對,該是三年級了。等一下!現在是十月,她會不會已經升到了四年級?」精算出身的林先生,心中飛快地盤算著,…卻留意到整個辦公室鴉雀無聲,他猛一抬頭,發現幾位女職員全停下了手中的工作,正用奇怪的眼光看著他。其中一位還張大了嘴,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。
「如果當時地上有個洞,我一定立刻鑽進去!」林先生懊惱地說。 他只能用「抱頭鼠竄」來形容領著女兒逃離校區的情景。
爸爸,你在那裡?
林先生痛定思痛,開始細細回想這幾年的改變。職位固然愈爬愈高──但這也意味著出差更頻繁,應酬更多,在家的時間相對地急劇減少。
他已記不清上回參加女兒的活動是什麼時候。偶爾在家「遇到」孩子,竟然發現自己有點手足無措,不曉得該做什麼,該說什麼。父女相對,沉默的時候居多。
「想想看,我管理著近 ?位員工,每年手中握有的預算都是以千萬美金計,卻連女兒讀幾年級都不知道!」
他語重心長地感嘆道:「如果我連作父親這個最基本的角色都無法勝任,那麼我這一生其他的成就都不值一提了。」
林先生的例子並不稀奇。現代社會的特殊生活型態,使許多父子、父女漸行漸遠,形同陌路。有的家庭父親是真的不見了,例如父親終年當「太空人」在外地工作,或因分居、離婚而從孩子生活中消失了蹤影。
也有經常缺席的父親,因出差或忙於應酬,而甚少與孩子打照面。
另外一種,就是父親雖然常常在家,但可以花幾個鐘頭看電視、上網、從事個人嗜好,而淪為「人在心不在」的父親。
結果,「爸爸,你在那裡?」成了許多孩子心底無聲的吶喊。
兒女生命中的珍寶
舉足輕重的角色 父親在兒女成長的過程中,真的舉足輕重,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嗎?本會特約同工、任教於賓州彌賽亞大學家庭研究系的黃善華博士指出,近來對這方面的研究一致顯示,父親對兒女的影響遠遠超過一般人傳統的認識。他提出其中較重要的幾點:
父親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人際關係。他可以教導兒女如何與人相處、如何處理衝突、如何管理情緒。兒女從觀察父母彼此相處當中,學習如何與異 ?相處、如何彼此尊重。父親直接影響孩子的自我價值觀。父親對孩子的態度、言語、評價,都刻印在孩子腦海中,是兒女塑造自我形象的主要素材。父親為孩子樹立行為典範。父親的管教和自身樹立的榜樣,是一個人最早的行為規範。研究顯示父親的道德觀、價值觀對兒女有相當大的影響。父親為孩子指引人生方向。父親一旁的指導和諮詢,可以影響兒女在教育和職業方面的選擇。父親提供的建議,往往具有莫大的啟發性。
父親若惡意缺席,豈不是剝奪了孩子在這些領域中的學習機會?
愛=時間 正如買房地產的三大訣竅是「地點!地點!地點!」,作父親也有三大訣竅,那就是「時間!時間!時間!」有人說,小孩子怎麼拚LOVE(愛)這個字呢?就是TIME (時間)。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,是他們唯一能毫無保留地接受父母關愛和教誨的機會。黃善華博士根據專家報告指出,現代的父母與兒女相聚的時間普遍 缺少,尤其是父親,不到母親的40%。
目前在台福神學院就讀的余禮庭先生,是四個小壯丁的爸爸。他兩年前辭去工作,重回學校進修,同時在家庭生活上也作了一個巨大改變。
「從前我整天只知工作,把孩子視為工作上的阻礙,一點不覺得他們是上帝的賜福。我理所當然地把家庭擺在優先次序中的末位,尤其孩子,只有吊車尾的份。我每天回到家,多是筋疲力竭,和他們沒玩多久,我的 脾氣就來了,開始罵他們,結果往往不歡而散。孩子跟我不親,太太對我不滿。」
後來經過環境改變、四周朋友的殷鑑、所修家庭輔導課程的啟發、老師的教導,余禮庭開始重視家庭生活。他決心調整人生的優先順位,積極參與孩子成長的過程,把「扮演好丈夫、好父親的角色」當作人生首要目標。
全力以赴 余先生做了兩個主要的改變。首先,他每週五下午一定花兩個鐘頭,帶太太出去「約會」。每天一定分出一段時間和太太談心溝通,探詢她一天生活的細節,關注她情感上的需要。
其次,堅守每週六早上的「家庭時間」。通常是帶孩子去公園玩,偶爾也去鄰縣的弟弟家,讓表兄妹們一塊玩。另外每週二晚上的「家庭禮拜」也絕不輕易更改,用一個鐘頭來唱詩歌、講聖經故事、背經文、隨意分享,甚至放音樂大家來跳舞,常常上床時間到了,孩子們還意猶未盡。
在繁重的課業之餘,要堅持這些「理想」並不容易,但余先生說,幾年來他秉持的一個原則,給他不少助力,那就是「一旦把時間排出來,就不要挪動」。好幾次在大考臨頭時,他掙扎著是否取消週末出遊和家庭禮拜,但後來還是貫徹到底,沒有更 動。
目前余禮庭最大的盼望,是每週能個別帶一個孩子出去,享受一段「父子時間」。這對已經分秒必爭的他來說,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。但他從經驗中得知,這是絕對值得的投資。「既然值得,就要全力以赴!」
親子同樂樂無窮
創意互動伴兒行 有些父親即使騰出時間陪孩子,還是擔心自己笨手笨腳,缺乏創意,不知道該和孩子做什麼。其實父親能陪在一旁,對孩子的活動表露興趣,這本身就益處無窮。《找出時間作父親》一書對家中有不同年齡階段的父親們提供了很好的建議。
學齡前幼兒 讀書、講故事、演木偶戲、室內追逐或喧囂、拍球、粘土、蠟筆畫、騎車、開車兜風。
學齡孩子 分享你的嗜好,攝影,收集東西,玩電腦,運動,戶外活動,水上活動,車子(洗車、給車子打蠟、簡單的汽車保養),藝術(唱歌、跳舞、樂器),科學(園藝、觀星象、養寵物、賞鳥、裝拼家具或家電用品),建築計劃(造狗屋、換壁紙、油漆欄杆等)。
青少年
到了此時,孩子日趨獨立,與你共處的時間突然縮水。他們開始把興趣集中在朋友身上。你仍然可以繼續以前所喜愛的活動,但務必記得把孩子的朋友也包括在內。不論去遊樂場或露營,甚至共同開始一項建築計劃,都盡量邀請孩子的朋友參加。
爸爸教練 在Amgen醫藥公司作生化研究員的馬克,有一半亞裔一半白人血統。他五、六年前開始義務擔任兒子soccer(英式足球)隊的教練,三個兒子三個球隊,幾乎佔據了他所有的休閒時間。除了週六全天在足球場奔馳之外,週間下午的練習也排得滿滿的。但馬克卻樂此不疲,還頗有成就感。
難道他是運動狂嗎?他聽了哈哈一笑。「我?這麼瘦小的人?」他耐心地解釋當初起這念頭的原因。「小孩未出世之前,我常常騎車經過球場,看見一些父母坐在車子裡看報紙、讀小說,打發等候孩子賽球的時間。我就告訴自己,以後有了孩子,即使不跟他們一起打球,至少要在旁邊看,為他們搖旗吶喊。我要孩子知道我對他們的活 動感興趣。」
孩子相繼出世後,馬克發現,如何在忙碌的研究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取得平衡,成了每一天的挑戰。他給自己訂下兩個原則:一,所有公事或私事,若要在家中做,一定得等孩子上床之後再做。二,盡量利用公餘參加孩子的每一項活 動。
於是足球進入了他們家。孩子走路還不太穩,馬克就當起小小球隊的教練。如今老大已上六年級,三個孩子都堪稱球場「老」將。父子共度了無數勝利、失敗、得意、傷心的日子,分享了許多轟轟烈烈的回憶。童年的快樂,在孩子們的臉上顯露無遺。
馬克從未覺得自己有所犧牲。畢竟這麼多年來與兒子同進同出,身體練壯了、對孩子的認識增加了、父子關係親密了。……這些收穫遠在他當初預料之外。「我只能感謝上帝,如此厚待我!」
重建領導地位
拾起信心 有人說,目前社會正進行著「性別震撼」,女權高漲,女性在生活各層面已大權在握,將在廿一世紀裡,成為新時代的新「統治者」。
特別是在家庭中,打理家務、養育兒女、生涯規劃,幾乎全由母親一手包辦,父權式微已不是秘密。這種「大權旁落」的現象,使許多男人失去為父的信心,情願退居一隅,扮演消極的小配角。以致臨老追悔,卻時不我予。
父愛也可以極為細膩,全看作爸爸的願不願 意投資時間與心思。
資深臨床心理學家葉吳慶宜博士呼籲現代男人,應該重拾自信心,建立在家庭中積極的領導地位。她提出幾點勉勵:
要有自信。相信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和影響並不亞於妻子。自己對品格、道德、工作的態度,對人生的理想,都是孩子重要的典範。
對父愛要有信心。母愛固然偉大、來得自然,其實父愛也是人的本性。或許男人面對初生嬰兒會手足無措,但這是文化而非生理因素所造成。父愛是天生的,源源不斷的。我們從一些例子中發現,孩子長大離家時,很多母親可以坦然處之,倒是作父親的老淚漣漣,難捨難分。
努力耕耘 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父愛。即使這種方式可能笨拙了點,但表達總比不表達好,免得機會一去不復返。例如給孩子買小禮物,帶孩子出去吃飯等,讓孩子知道你的關懷和愛。
管教與關愛要平衡。一方面維持父親的權威,一方面花時間去了解孩子,建立溫暖的親子關係。兩者並非勢不兩立。大多數男人都對投資感興趣,卻不知道這是天底下最好的投資。花時間給孩子,不僅對孩子的人格發展影響深遠,而且老來還有回饋,可以與成年兒女聊天作朋友,享受溫馨的關係,這一切都得在兒女年幼的時候培養。
永不放棄努力。至於已經離婚的父親,千萬不可抱著「一走了之」的態度,否則給孩子留下的傷害將永難彌補。即使脫離了婚約,與孩子的關係仍然存在,應該更努力去經營。
擁抱兒女永不嫌遲
未完成的擁抱 為父的經驗各異,但回想起來可能每個人都覺得自己還有待改進的空間。很少有人自認做得十全十美。真愛家庭協會會長葉高芳博士雖然是家庭教育專家,但談到他個人作父親的經驗,坦然承認他也有需要學習之處。
他提起許多年前的一次經歷。當時他在台灣工作,兒子愷恩單獨在美國上大學。那年聖誕節兒子飛回台灣團聚,父子半年未見,愷恩在前一天又剛遭遇了一場有驚無險的車禍,所以葉博士思子之心格外強烈。在往機場接機的路上,他暗下決心,見了兒子一定要給他一個大擁抱。
主意已定,就在心中頻頻演練見面的情景和動作。兒子終於現身的那一刻,葉博士鼓起勇氣趨前,略一躊躇,竟然還是只伸出手,與兒子特別用力握了一下。
習慣成自然 回家路上他萬分懊惱,細細反省,原來他從孩子上中學以後,就再沒擁抱過兒子了。傳統華人父親的保守,使他對這種身體接觸感到不自然。結果父子都已習慣保持身體的安全距離。
第二年葉會長因事來美,在一次親子關係的演講時,愷恩也坐在下面聽。他提到這件往事,表明渴望能彌補上回的遺憾,說著就從講臺走下來,走到兒子面前,請求再給他一次擁抱的機會。從那以後父子二人的擁抱動作越來越熟練,開口說「我愛你」時也越來越自然。
在被問及如果時光倒流,他會如何加強與兒子的親密時,葉會長說:「如果我能從頭來過,我不但會花更多時間和孩子玩耍,而且還要經常與孩子有肢體接觸、並更經常陪孩子從事戶外活動,例如運動、接觸大自然等,絕對不因孩子年齡漸長就停止。」
但願這些經驗,能給所有「現役」父親提供寶貴的提醒。只要肯開頭,就為時未晚。畢竟我們這個社會迫切需要的,不僅是一群出色的好男人,我們更需要傑出的酷爸爸!
作者鍾越娜為活泉出版社資深編譯、本會特約作者、特約同工。經常在各地主領婚姻親子講座,與夫婿趙享恩教授定居洛城西郊千橡市、育有一子二女。
Comments